• 这下亏大了? 国产抗癌神药被外资72亿买走, 转手卖了800亿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4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    780亿,中国科研“神药”又一次给外国药企做了嫁衣。

    6月2日,德国BNT药企官宣,将以111亿美元的价格把抗肿瘤药物BNT327卖给了美国药企BMS,引发了国内医坛的震动。

    要知道,仅仅在一年前,这支药还在国内药企普米斯生物的手里。

    几乎一夜之间,无数科研人员的绞尽脑汁、数百个日夜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,却沦为了外国人的“点钞机”,实在让人意难平......

    普米斯生物刘晓林

    这药到底有多“神”?

    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,化疗曾是最无奈的“地毯式轰炸”。

    杀癌细胞的同时,把免疫细胞、毛囊细胞也一锅端,患者掉头发、呕吐不止是常态,直到BNT327出现,局面才被改写。

    它的“神奇”藏在两个靶点里,PD-1和VEGF。

    PD-1就像癌细胞的“隐身衣”,能骗过人的免疫系统,而VEGF则是肿瘤的“粮道”,负责搭建血管输送养分。

    而新研制的BNT327,恰恰是这两方面的“刽子手”。

    它一边撕掉“隐身衣”,让免疫细胞精准追杀癌细胞,一边炸断“粮道”,断了肿瘤的活路。

    更绝的是,体外实验显示,它的两个靶点能协同作战,结合力在特定情况下能飙升十几倍。

    创新药

    在最难啃的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里,用了这药的患者,一半以上肿瘤明显缩小,90%的人病情得到控制,晚期病人的生存期硬生生拉长了一年多。

    有患者家属说,以前化疗时,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,连水都喝不下,可用了这药,不仅能自己吃饭、散步,头发也没掉多少。

    这样的效果,让BNT327刚露脸就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
    当时全球双抗药领域竞争激烈,默克、GSK等巨头的试验频频失败,而普米斯的这款药却能凭借着神乎其神的表现,直接冲进全球前三,可见其含金量有多高。

    也正因如此,当德国BNT递来橄榄枝时,谁都没想到,这会是一场“命运易主”的开始。

    从“主人”到“点钞机”

    2023年,普米斯第一次和德国BioNTech打交道,卖的是BNT327的海外权益,总价10亿美元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这笔钱不是一次性到账,首付只有5500万美元,剩下的要看后续研发进展。

    那时的普米斯,早已被研发成本压得喘不过气。

    创新药研发从来是“烧钱游戏”,建实验室花了几十亿,临床试验招募病人、买试剂,每次都是几百万砸进去。

    普米斯前前后后融了4轮资,总共有2.4亿美元,可比起“平均10年周期、20亿美元投入”的行业常态,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。

    生物医药研发资金统计

    2021年后,资本市场开始对生物医药收紧口袋,而普米斯再没拿到新融资,账上的钱眼看就要撑不过下一轮试验。

    无奈之下,2024年11月,普米斯干脆开启了“打包卖身”的流程,以8亿美元把整个公司卖给德国BNT。

    股东们拿着现金离场,避开了研发失败的风险,可曾经的“抗癌王牌”,从此成了外资的囊中之物。

    普米斯的研发团队没散,但身份变了,从主导者变成了执行者,连药物后续的临床试验方向,都得听德国公司的。

    医药研发

    然而,谁也没料到,仅仅半年后,剧情就反转了。

    2025年6月2日,美国BMS砸出111亿美元,和德国BNT联手开发BNT327的双抗版本。

    消息传来,不少普米斯的老员工五味杂陈,熬了那么多年,眼睁睁看着它身价翻十倍,却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。

    更可怕的是,普米斯的选择,在国内并不是个例。

    普米斯

    不卖,可能连药都见不到

    这几年,中国创新药企正经历一场“融资寒冬”。

    2023年,还有32家生物药企通过IPO融到268亿,到2024年,只剩13家融到55亿,同比跌了近60%。

    丁香园的数据更扎心,2020到2025年,光是双抗药领域,就有20家国内药企把核心资产卖给了跨国公司,其中包括普米斯的竞争对手依沃西单抗。

    为什么会这样?一位药企创始人苦笑,创新药就像养孩子,从怀孕到长大成人,要十几年。

    可现在奶粉钱都快没了,要么送人,要么看着它饿死。

    医药研发

    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研发时,也曾面临资金断裂,创始人夜夜失眠,直到找到外资合作才缓过来。

    可代价是,这药在国内医保后不到2000元一瓶,在美国却卖到6万多,差了30倍。

    跨国药企也在算自己的账,他们握着资本,却躲不过“专利悬崖”。

    比如诺和诺德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,年入280亿美元,可2026年专利到期后,仿制药一涌而入,收入可能断崖式下跌。

    于是,他们把目光投向中国,这里的创新药技术新、数据硬,价格还“划算”。

    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就此展开,中国药企拿未来换现金,跨国巨头用现金买未来。

    普米斯只是其中一个签字的人,可它卖掉的,是中国在双抗药领域好不容易抢到的“话语权”。

    德国药企BNT

    《我不是药神》的剧情,会重演吗?

    药是好药,就怕到时候用不起,是网友最担心的事。

    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正版格列宁几万一瓶,多少家庭卖房子、借高利贷都买不起。

    现实里,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。

    亿帆医药的F-627,在美国售价是国内的14倍,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,在欧美上市时,定价是国内的20倍。

    研发药

    为什么会差这么多?因为定价权在别人手里。

    当BNT327的控制权落到外资手里,未来在中国卖多少钱,可能由不得我们。

    有医生算过一笔账,如果这药最终定价和美国持平,晚期癌症患者一个疗程可能要花几十万,相当于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。

    到时候治病就成了不是治不好,而是治不起。

    更让人揪心的是,这不是普通商品,是救命药。

  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30%,BNT327是她们为数不多的希望。

    可如果因为价格太高,患者用不上自己国家研发的药,那研发的意义又何在?

    医药研发

    有人说,普米斯至少让药活下来了,总比烂在实验室里强。

    可泽璟制药的例子反驳了这种说法,他们把一款新药的海外权益授权出去时,死死守住大中华区市场,还要求利润分成。

    现在这药在国内上市,价格亲民,企业也赚了钱。

    这些案例证明,中国药企有能力守住主动权。

    缺的可能不是技术,是底气,资本的底气,政策的底气,还有“不赚快钱”的耐心。

    就像一位老药研人说的,做创新药,得有点愚公移山的劲,既要挖得动山,也要守得住家。

    信息来源

    结语

    从72亿到780亿,BNT327的价差背后,是中国创新药的成长阵痛。

    我们理解普米斯的无奈,却也心疼那份失去的控制权。

    创新药从来不是生意,是千万患者的命。

    泽璟制药的逆袭告诉我们,路难走,但走得通。

    未来,或许需要更多资本愿意“陪跑十年”,也需要政策给创新药“遮风挡雨”,更需要药企守住“为国人造好药”的初心。

    毕竟,当有一天,中国患者能用合理的价格,用上自己国家研发的“神药”,那才是真正的“赢”。

    这一天,值得等,也必须等。